时间:2012-06-20 栏目: 莆田艺术 编辑: 莆田文化网 点击: 6256 次
本文标签: 莆田工艺
在以追求原创、突出精品为主旨的第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仙作”黄花梨精品《童子闹春》喜获中国文化创意金奖。而以浅薄雕创作的“仙作”《童子闹春》作品,又被中国家具协会副会长陈宝光教授指定作为古典家具的雕刻教材。这两件工艺精品的创作者就是出自曾被评为德艺双馨一级雕刻艺术大师的“珍藏坊”坊主徐元宝之手。虽然他的作品获省级、地方等大奖累计已多达30余次,他的浅薄雕技艺也曾被中国家具协会副会长陈宝光赞誉为“前无古人,今无来者”,但20多年来他一直用心雕刻,低调做人,以高超的技艺,在古典家具的红木把件、陈设品等个性化的精致领域独树一帜,好似珍藏在“仙作”艺海中的一颗“元宝”,不断发出璀璨的光芒。
1972年,徐元宝生于“木雕之乡”。17岁初中毕业,特爱美术的他就拜村里的木雕老艺人为师,从按图临摹学起,表现出极高的美术天赋,师傅对他寄予厚望。最让他感动的是,师傅虽为兴化艺人,但每日谆谆教诲他的是“人品好,作品才好”。三年中,师傅悉心指导,他勤学苦练,后如愿出师,所雕作品栩栩如生,造型独特,纹饰流畅,雕制精细,尤其是雕刻难度最大的浅薄雕,他总是做得游刃有余,于是跟着老师傅开始大户家具、寺庙古建和佛像的镂花生涯,自此与刻刀、棒槌结下了不解之缘。
“艺高人胆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风起云涌,古典家具日渐在神州大地崛起,一心想要弄潮的他在畅游故宫中发觉古典家具的配件把玩品还是一个市场空白点,大有开发前景。可要开发什么呢?1992年,冥思苦想的他在赴北京参观农业博物馆时被水车、磨、织布机、吹谷机等南北方农家用具所迷——这不就是可进入都市千家万户的精致把玩品!于是,当年底,他注资1万多元在老家创办了家庭式的珍藏坊,带领了三四个学徒大干起来。“好产品自己会说话”。他的产品一推向北京琉璃厂古玩市场,就深受古玩收藏家的青睐,并迅速走俏上海、广州、成都、武汉等大城市。尤其是1993年,他与佳丽在对木雕共同的喜爱下,结成连理,这如同给他插上腾飞的翅膀,依托诚信经营,他的事业得到滚雪球般的迅猛发展,积累到了第一桶金。
“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作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徐元宝在打拼中秉承的不变信念。1998年,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先富人群急剧增多,许多原先流失国外的高端名贵红木家具从国外回流,加上国外红木原木材料不断进入国内,全国又出现了“盛世收藏”的大热潮。乘着这一东风,作为福建古典家具协会副会长的徐元宝,不仅扩大自己的经营,还主动积极与“仙作”红木古典家具首倡者连铁杞和福建古典家具协会会长黄福华等木雕大家着力推动仙游木雕走向全国,叫响“仙作”家具金招牌,为仙游成为“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据了解,近10年来,他先后瞄准市场,依托自己的精湛技艺,带领几十位徒弟,开发了书房、厅堂、闺阁、餐室等三大系列一附属130多种,因在造型、设色、配景、整体效果上下工夫,将他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融入到作品中,创作的产品因为“一枝独秀”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做好“仙作”传统精品的同时,他独辟蹊径地走上创新之路:创作与大件红木家具相匹配的微型红木工艺把玩品,但用传统机械制作,造成极大的材料浪费,根本没有赚头。对此,他的家人、朋友坚决不支持,劝他做得好好的何必剑走偏锋,钟情把件工艺品挖掘呢?但他坚持认定这是创新之举,只要能发明出小型机械,挖掘大家具的饰品、把件就大有文章可做。幸好得到爱妻的鼎力支持,他甩手将生产、销售交给爱人料理,自己天天泡在研发车间潜心钻研,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一度还师徒联动,停产半年苦心研制。“天道酬勤”,经过500多天的摸索试验,他终于改造研制出微型电锯、电刨和刨床等适合微型陈设品生产的自制机械30多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与古典大家具相匹配、可令满室生辉的微型红木工艺把玩品,走进高端收藏者的博古架中,倍受推崇,如他创作的仿真小水车、织布机等,极其讲究细到火柴根和纺针眼的榫卯工艺,在几百个接缝中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厚度的1/10,永远可以自由灵活转动,惹人喜爱。
正是由于注重技艺的传承创新,敢为人先的徐元宝,秉持着“京味仙作,古为今用,经久传世”的主张,注重创新宫廷韵味独特、线条流畅的“仙作”精品,细分古玩家具的明式素纹线条、清款精工憨材,屡屡在木雕、古典家具研究等方面攀上高峰,引领着强劲的古玩艺术珍藏风。
更可敬的是,在艺术和业务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多年来,徐元宝一直致力于接收贫穷人家的子女传授雕艺,带出了200多个独挡一面的高徒。他本人还先后捐资助养宁德孤儿,并积极捐资家乡修桥铺路等公益事10多万元,在汶川赈灾中,他心系灾区,踊跃捐款万元,受到多方好评。(陈国孟)
相关日志:
声明: 本文由(莆田文化网)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雕刻艺术大师徐元宝:“仙作”艺海中的“元宝”
本站内容仅供观摩学习交流之用,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处理。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 Copyright © 莆田文化网. Powered by . Theme by www.pt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