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6-12 栏目: 莆田文史 编辑: 莆田文化网 点击: 6264 次
本文标签: 史海寻踪
作为中华民族特色建筑,古代牌坊不仅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而且浓缩着厚重地域人文内涵。纵观当今莆仙大地,依然可觅这些独特历史遗迹,引领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久远年代,一窥古老社会文化。
我国牌坊历史悠久,早在2500多年前的周朝就出现,大致可分为四类,均可在当今莆仙找到。其中以记功颂德的功德牌坊为多,最有名的要数仙游县城东门街的“东门石坊”,系富商陈天高父子捐建仙游金石书院受清廷褒扬,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奉旨兴建,历时30年方成。它通高16米,面宽8米,仿木建筑,中嵌御赐“乐善好施”横匾,龙飞凤舞,精致大气,为石雕艺术精品,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县枫亭镇霞街的清代“吴瑛牌坊”,郊尾镇沙溪村的清代“乐善好施坊”等,亦属此类牌坊,均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次是家族牌坊,多为标榜科举成绩,光宗耀祖。现存有代表性的为“白塘科第坊”,位于涵江区白塘镇洋尾村白塘湖边。此地为宋代名士李富故里,传至明代,后裔科举登第人物众多。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后裔李长源建立,为2层砖木结构,面阔3间,嵌有两面题刻“白塘科第”横匾,古朴厚重,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制干祠(制干,李富官职名)附属文物。
第三为标志牌坊,多立于街巷、村镇入口,或宫观寺庙山门,作地理空间区隔。例如涵江区涵东街道宫下路的“正学门”,原为孔庙(后毁)附属建筑。明成化元年(1465年),知府岳正始建“正学门庭”,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即正学门。现存为木坊,单檐歇山式,抬梁穿斗混合结构,面阔3间,配有璧水桥、泮池、甬道、49级石蹬道等。1990年曾重修,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贞节牌坊,即专门用来表彰节妇烈女。例如仙游县郊尾镇沙溪村的“孝节坊”,系清廷为褒扬里人杨高标之妻苏氏孝节而建。此坊为三间3楼式仿木结构,面宽8.5米,高9米,建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其工艺精湛,刻有人物、兽禽、花卉等浮雕,保存较好,亦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留 晖
声明: 本文由(莆田文化网)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古牌坊:浓缩莆仙历史文化
本站内容仅供观摩学习交流之用,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处理。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QQ:935877638 Copyright © 莆田文化网. Powered by . Theme by www.pt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