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标签: 史海寻踪
清朝初期,南明将领郑成功不满于异族统治,在沿海竖起“反清复明”的旗帜,得到内陆人民的响应,清政府对此深恶痛绝,绞尽脑汁想断绝内陆与海内的联系,把郑成功的抗清部队困死在海外。
郑成功的叛将黄悟向清廷献策:“台厦二岛,弹丸之地,得延至今日而抵拒者,实由沿海居民走险,粮饷油铁桅船之物,靡不接济,著徙山东江浙闽粤沿海居民尽入内地,设立边界,布置防守,则不攻自灭也。”
清政府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诏谕户部:“福建濒海地区,逼近海岛,郑氏时有侵犯,致民不宁守。冬十月遣满员前往设界督迁,凡有官兵民等,违禁出界盖房居屋耕种田地者,但以通敌处斩,务使片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从此,在莆阳境内,便按清廷规定的界线,筑墙垣立界石,设堡垒,布营哨,凡界外居民,尽往界内迁徙,这是莆田历史上的第一次截界。
截界的强制实行,使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甚至死者无数。史载:“当搬迁之后,大起民夫,将官统率他们出界,毁民撤墙,民有被压死的,至是一望荒凉了。”同时,又砍其树木,把多年的大树和成林的果树以及合抱的松柏,一概砍光,又令“巡界兵丁割青,使寸草不留。”清廷截界举动遭到莆田人民的强烈反抗,百姓自发起来把界墙拆除,但不久又再度被逼搬迁,使界外再次沦为废墟。然而,清政府的高压政策,始终扑不灭人民反抗的熊熊烈火,此后一直斗争了数十年。
那么界内与界外的界线在哪里呢?因为人民对截界极为反感,所以界线一拆除,大家便马上把痕迹弄得荡然无存。对界线,民间至今有两种说法:一指“笏石南一带的渚林、北高、忠门、莆禧而至平海。”另一种说法是“从渠桥的壶山开始,沿着黄石的谷城山,绕经水南至宁海桥,然后回到涵江的新浦、鳌山一带,再往北至江口镇近海地区。”这后一种说法是指北起兴化湾南至湄洲湾的大片土地,都是当时界外的地界,流传广些。
本站内容仅供观摩学习交流之用,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处理。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QQ:935877638 Copyright © 莆田文化网. Powered by . Theme by www.pt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