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为阳 - 莆田文化网              莆田文化网     ..       搜索       首页 快讯 文化 艺术 人物 文史 旅游 镜头 影音 综合 联系         home 莆田艺术 山高为阳       山高为阳  时间:2016-03-14 栏目: 莆田艺术 编辑: 莆田文化网 点击: 3066 次 

    本文标签: 莆仙文苑

     1996年10月温氏宗祠大修时,我已大学毕业工作六年了,但是没能参与。2015年11月祖祠又需重新修葺,这时我已调离仙游多年,仍然没能帮上忙,由此心底积存了许多愧疚和不安。

   小时候,站在家门前,右手方就是一座高高的山,耸入云端,阳光下一副庄严肃穆的模样,每逢雨季,则有云雾缭绕,常常疑为那便是神仙出没之地,大人们都说,那里才是我们真正的老家,我们村都是从那里迁居而来。

   那一座山就是高坪尖,那地就是高阳。

   温氏宗祠就安静地坐落在高坪尖隔头山麓,坐子向午兼癸丁,喻为飞凤落垅之福地。堂分上下厅占地641.28平方米,土木结构,立柱计32根,阶高五级方井石砌就天井,上厅廊缘均铺设花岗石板。堂后是绵延的群山,高大的松柏和毛竹夹杂其间,郁郁葱葱。祖祠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又名忠武祠,历经二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有些凋敝,只有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刻,那些高大粗壮的擎梁,那些厚重斑驳的石板,仿佛仍在见证着先祖的追求和坚忍。

   就在祠堂前面大埕的左侧,静静地立着一块新碑。碑一边的上面刻着五角星,五角星的两边像是祥云的装饰,又像是山茶花的花瓣,又像是冲锋号的模样,下面则是一行八个大字: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碑的另一边则是碑文:一九四三年十月,中共福建省委闽中特委经仙游钟山来石苍高阳。于高坪隔头山召集周围群众36人,刺血为盟,结拜兄弟“为革命胜利,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丢”誓师大会。会议阐明当前形势与任务,筹集粮食和安全保卫工作。在高阳广大群众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持省委,为省委顺利开展革命活动作出重大贡献。特立此碑。落款是中共仙游县委党史办,时间为2000年7月1日。

   就在闽中特委机关移驻高阳不久,国民党即闻讯而来,隔头山的民房被国民党夷为平地,五位高阳村民温唐杰、温代仁、温兆斧、温成法和温冬梅还被抓捕入狱,受尽酷刑,但是国民党仍没能从他们的身上得到特委机关一丝一毫有用的信息。

   其实早在1942年起,这一带就是闽浙赣省委的临时驻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曾敬宾、黄国璋、林汝南、苏华、邹云山等人都曾在这里从事过地下革命活动。

   其实我爷爷和奶奶也曾当过地下交通员,曾为闽中特委机关输送过粮食,爷爷于1967年9月因病无法医治而离世,生年51岁。奶奶九十岁那年,也即2005年五·一节期间,我曾特地远赴明溪县狮窠村看望奶奶,那是我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奶奶。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奶奶在回忆当地下交通员时激动的语调,她的眼里闪烁着令我目眩的光芒,她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那时的情景。她的激动迅速地传染给了我。那一次,奶奶的话语特别多,大概也是从那以后,奶奶渐渐得就缄默不语了。奶奶于2008年5月16日凌晨四点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不遗一词,无疾而终。当然了,奶奶生前享受到了政府的津贴。

   回忆有些苍凉,现状有些酸楚。现在的高阳村剩下不到四户人家,而且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在看管山林而已。许多村庄已被拆卸,重新还给杂草和树木,许多断垣残壁之上已生长出粗壮的树木,更有甚者,一些村庄已无迹可寻。

   站在这个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村庄面前,一时之间有些晕眩,有些无语,先祖何以选择如此穷乡僻壤之地?

   从郑伯玉所撰的《温子玉墓志铭》中仿佛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据郑伯玉记述,先祖温子玉精堪舆,于北宋哲宗赵煦元祐绍圣间,从江西赣洲崆峒山数度来闽,查勘吉地,载其高曾祖考及四代祖妣金斗安厝于永泰梧桐双溪口龙井大坪后,后又携妻拏子安居于仙游县石苍高阳山船厝寨。

   高阳地处石苍乡北部高坪尖的怀抱,地虽偏僻,景却天然,岩奇石怪,佳木繁荫,恍若世外桃源。东靠有半天脚程的游洋镇五星村,南邻得有一天脚程的济川村,西与半山腰的霞湖村毗邻,北与半天脚程的永泰接壤,大樟溪的上游浐溪在村落的西北角下蜿蜒而过,村落面积1.5平方公里,山地面积2.8万亩,耕地面积561亩,全村为清一色温氏人家。

   我一遍遍地翻阅《太原·赣州高阳温氏族谱》,仿佛祖先穿过岁月的风云一下子又来到了面前,仿佛光阴从不曾离去。先祖选定高阳为开族基地后,就整饬家庭,拟定十二条温氏族谱家规:

   1、孝父母以报劬劳;2、和兄弟以敦一本;

   3、敬尊长以明礼让;4、亲九族以昭雍睦;

   5、及时祭以隆孝道;6、勤蘸扫以杜侵占;

   7、勤耕读以务本业;8、禁谣匿以修惟薄;

   9、息忿争以全身命;10、崇节俭以免饥寒;

   11、肃子弟以振家风;12、训妻子以兴家道。

   在此清贫之地,温氏家族历经宋、元、明而不衰,至清雍正年间繁衍已达鼎盛,出现第一波外迁高潮,许多族人移居永泰或仙游城关、榜头等地。1952至1962年间出现第二波外迁高潮,这一次路途更远,人数更多,原因也更加复杂,已远涉明溪、将乐、福州、宁化等八闽大地,似乎温氏家族永远都在路上。我爸爸就是在1961年迁居高坪尖山下的五星村,那时我尚未出生,未能见证那些搬迁的酸甜苦辣。后来,当我一次次从五星村徒步往返于高阳之间,一次次穿越那些深涧险径之后,在感慨先祖的艰辛和坚毅的同时,不得不感叹真是造化弄人。现在已经有一条盘山公路直达高阳了,但是全村人口几近全部外迁,原来的高阳村部也迁至高坪尖山脚的洧潭了。从此,高阳重归于宁静。

   爷爷是于1965年农历9月14日月儿将圆之时,带着一群幼小的孩子,夜赴明溪城关狮窠村。只是听信了他人的传言,只是相信他乡能够衣足饭饱,就密谋了一场无法兑现的冒险之旅。时过境迁,我三位叔叔终于两千年前后又从狮窠村陆续外迁,冥冥之中正应了禁谣匿以修惟薄的族谱家规。

   自从高阳下山以后,父亲就一直呆在五星村。那些年母亲跟我一起进城照顾孩子,父亲也一样地留在乡下,即使有进城,也不会超过三天。他总是说,家乡也需要照顾,有许多农活放不下,他总是说,乡下空气好,安静,想干嘛就干嘛。我妈妈也一样的,只在城里呆了三年,就迫不及待地回乡下去了。

   而我则搬过好多次家,总是在适应着不断变化的新生活。年近天命时,常常会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想想一些纠缠不休的命题。比如子玉公如何会那样的痴迷于山水?比如祖辈的思维为什么会深深地影响我?勤耕读,息忿争,崇节俭,尚自然……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一文家规定一族兴衰。现在,高阳温氏人口已逾万(1951年仅为606人),分置全国各地,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不管他们学历水平如何,他们都会把十二条家规置于堂前,有的还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增补。我们只要根据家规,根据他们所张贴的楹联,就可以判断他们是否出自高阳温氏。

   年岁渐长,阅历渐丰,发现不管在多么偏僻的地方,都会有族群繁衍生息,发现不管是哪个姓氏的族规家训,都会着重约束自己,耕读持家,从善精进。我想这其中一定深藏着中华民族自强自立而繁荣昌盛的秘密吧。现在,工作之余我偶尔还会约上一些朋友重上高阳,到那里走走看看,沐浴清风,聆听天籁。虽然不能像先祖那样寄情山水,我只是想要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只是想这应该是生活应有的本质吧。□温建茂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document.getElementById("bdshell_js").src = "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js/shell_v2.js?t=" + new Date().getHours();  相关日志:

儿时的七夕节

荔枝来

七月七, 炒糖豆

秋风吹,螃蟹肥

龙眼往事

   声明:  本文由(莆田文化网)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山高为阳

    上一篇:仰望报恩寺 下一篇:妈祖文化包含海洋精神          QQ联系 邮件 Twitter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RSS订阅     本网微信二维码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     莆田话《秋生讲古》视频汇总 莆台姓氏渊源与楹联(一)(林春德) 妈祖诗词汇总 莆台姓氏渊源与楹联(二)(林春德) 2015年莆田市普高省一级达标校录取线公布 学习莆田话 莆田历史大事记 体验台湾妈祖绕境进香活动 “新莆田二十四景”简介 陈靖姑的传奇故事 电视剧《妈祖》全集在线观看 莆田往事年历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午尼至尊——林兆恩 走进木兰溪(阿钵) 2015年莆田中考作文题为“我终于说了公道话” 妈祖灵签解签 探访台湾原政界名人 陈裕清“台湾味”故居 莆台姓氏渊源与楹联(三)(林春德) 莆台姓氏渊源与楹联(四)(林春德) 莆田(中国)健康产业总会成立     古村飘墨香 学生受熏陶 郑露三兄弟本是唐朝人 也谈山歌《三十六送》 建设幸福家园 带领村民脱贫——记莆田市基层“最美人物”詹国强 为《仙游地名揽胜》而作 仙游县非遗精品表演6月13日开场 莆仙蔡君谟墨迹今安在? 专家义诊献爱心 义卖墨宝筹善款 米埔宫传说会出米 评莆田词作家唐炳椿与台湾歌手彭立合作的主旋律歌曲《同圆中国梦》 莆仙方言词语杂谈 全国青运会颁奖礼仪志愿者培训开班 刺绣老艺人黄绣国绣龙袍 兴沙赏荷 本寂禅师 守望牡丹园———林元琰的花鸟画艺术 周瑛妙喻为政之道 莆田十八陈 各“陈”各有传奇 南日岛印象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导航标签   书画摄影 莆田荣誉 史海寻踪 现代名人 人物访谈 古迹探幽 摄影欣赏 莆商风采 莆田文物 爱心公益 莆田游记 莆仙幽默 企业文化 姓氏族谱 莆话翻唱 本土歌曲 读城品乡 莆企电商 历史名人 三一教门 创业人物 传奇故事 古老照片 十音八乐 莆仙文苑 景色镜头 莆田风俗 文化资讯 旅游景点 民俗节庆 百姓故事 莆田影视 学校教育 妈祖文化 娱乐体育 莆友自拍 史实珍档 莆田工艺 莆田美食 文化聚焦 莆仙戏曲 行业人物 政策法规 莆仙戏台 生活休闲 莆田市情 民间藏宝 莆田方言     品味莆田文化 领略港城魅力  莆田,古称“兴化”“兴安”,雅称“莆阳”,又称“莆仙”,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历史文化悠久厚重,自古文教彰明,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誉;古迹众多,有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250多处,留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RSS订阅 | 一座充满魅力的港口城市——莆田市  | 莆田市十大“城市名片”  | 莆田的中国之最      本站内容仅供观摩学习交流之用,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处理。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QQ:935877638 Copyright © 莆田文化网. Powered by . Theme by www.ptwhw.com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17aaba49a13c4e52efd62534e20a6f31'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HcmsLazyload("/content/templates/Hcms/images/space.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