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标签: 莆仙文苑
1996年10月温氏宗祠大修时,我已大学毕业工作六年了,但是没能参与。2015年11月祖祠又需重新修葺,这时我已调离仙游多年,仍然没能帮上忙,由此心底积存了许多愧疚和不安。
小时候,站在家门前,右手方就是一座高高的山,耸入云端,阳光下一副庄严肃穆的模样,每逢雨季,则有云雾缭绕,常常疑为那便是神仙出没之地,大人们都说,那里才是我们真正的老家,我们村都是从那里迁居而来。
那一座山就是高坪尖,那地就是高阳。
温氏宗祠就安静地坐落在高坪尖隔头山麓,坐子向午兼癸丁,喻为飞凤落垅之福地。堂分上下厅占地641.28平方米,土木结构,立柱计32根,阶高五级方井石砌就天井,上厅廊缘均铺设花岗石板。堂后是绵延的群山,高大的松柏和毛竹夹杂其间,郁郁葱葱。祖祠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又名忠武祠,历经二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有些凋敝,只有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刻,那些高大粗壮的擎梁,那些厚重斑驳的石板,仿佛仍在见证着先祖的追求和坚忍。
就在祠堂前面大埕的左侧,静静地立着一块新碑。碑一边的上面刻着五角星,五角星的两边像是祥云的装饰,又像是山茶花的花瓣,又像是冲锋号的模样,下面则是一行八个大字: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碑的另一边则是碑文:一九四三年十月,中共福建省委闽中特委经仙游钟山来石苍高阳。于高坪隔头山召集周围群众36人,刺血为盟,结拜兄弟“为革命胜利,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丢”誓师大会。会议阐明当前形势与任务,筹集粮食和安全保卫工作。在高阳广大群众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持省委,为省委顺利开展革命活动作出重大贡献。特立此碑。落款是中共仙游县委党史办,时间为2000年7月1日。
就在闽中特委机关移驻高阳不久,国民党即闻讯而来,隔头山的民房被国民党夷为平地,五位高阳村民温唐杰、温代仁、温兆斧、温成法和温冬梅还被抓捕入狱,受尽酷刑,但是国民党仍没能从他们的身上得到特委机关一丝一毫有用的信息。
其实早在1942年起,这一带就是闽浙赣省委的临时驻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曾敬宾、黄国璋、林汝南、苏华、邹云山等人都曾在这里从事过地下革命活动。
其实我爷爷和奶奶也曾当过地下交通员,曾为闽中特委机关输送过粮食,爷爷于1967年9月因病无法医治而离世,生年51岁。奶奶九十岁那年,也即2005年五·一节期间,我曾特地远赴明溪县狮窠村看望奶奶,那是我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奶奶。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奶奶在回忆当地下交通员时激动的语调,她的眼里闪烁着令我目眩的光芒,她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那时的情景。她的激动迅速地传染给了我。那一次,奶奶的话语特别多,大概也是从那以后,奶奶渐渐得就缄默不语了。奶奶于2008年5月16日凌晨四点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不遗一词,无疾而终。当然了,奶奶生前享受到了政府的津贴。
回忆有些苍凉,现状有些酸楚。现在的高阳村剩下不到四户人家,而且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在看管山林而已。许多村庄已被拆卸,重新还给杂草和树木,许多断垣残壁之上已生长出粗壮的树木,更有甚者,一些村庄已无迹可寻。
站在这个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村庄面前,一时之间有些晕眩,有些无语,先祖何以选择如此穷乡僻壤之地?
从郑伯玉所撰的《温子玉墓志铭》中仿佛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据郑伯玉记述,先祖温子玉精堪舆,于北宋哲宗赵煦元祐绍圣间,从江西赣洲崆峒山数度来闽,查勘吉地,载其高曾祖考及四代祖妣金斗安厝于永泰梧桐双溪口龙井大坪后,后又携妻拏子安居于仙游县石苍高阳山船厝寨。
高阳地处石苍乡北部高坪尖的怀抱,地虽偏僻,景却天然,岩奇石怪,佳木繁荫,恍若世外桃源。东靠有半天脚程的游洋镇五星村,南邻得有一天脚程的济川村,西与半山腰的霞湖村毗邻,北与半天脚程的永泰接壤,大樟溪的上游浐溪在村落的西北角下蜿蜒而过,村落面积1.5平方公里,山地面积2.8万亩,耕地面积561亩,全村为清一色温氏人家。
我一遍遍地翻阅《太原·赣州高阳温氏族谱》,仿佛祖先穿过岁月的风云一下子又来到了面前,仿佛光阴从不曾离去。先祖选定高阳为开族基地后,就整饬家庭,拟定十二条温氏族谱家规:
1、孝父母以报劬劳;2、和兄弟以敦一本;
3、敬尊长以明礼让;4、亲九族以昭雍睦;
5、及时祭以隆孝道;6、勤蘸扫以杜侵占;
7、勤耕读以务本业;8、禁谣匿以修惟薄;
9、息忿争以全身命;10、崇节俭以免饥寒;
11、肃子弟以振家风;12、训妻子以兴家道。
在此清贫之地,温氏家族历经宋、元、明而不衰,至清雍正年间繁衍已达鼎盛,出现第一波外迁高潮,许多族人移居永泰或仙游城关、榜头等地。1952至1962年间出现第二波外迁高潮,这一次路途更远,人数更多,原因也更加复杂,已远涉明溪、将乐、福州、宁化等八闽大地,似乎温氏家族永远都在路上。我爸爸就是在1961年迁居高坪尖山下的五星村,那时我尚未出生,未能见证那些搬迁的酸甜苦辣。后来,当我一次次从五星村徒步往返于高阳之间,一次次穿越那些深涧险径之后,在感慨先祖的艰辛和坚毅的同时,不得不感叹真是造化弄人。现在已经有一条盘山公路直达高阳了,但是全村人口几近全部外迁,原来的高阳村部也迁至高坪尖山脚的洧潭了。从此,高阳重归于宁静。
爷爷是于1965年农历9月14日月儿将圆之时,带着一群幼小的孩子,夜赴明溪城关狮窠村。只是听信了他人的传言,只是相信他乡能够衣足饭饱,就密谋了一场无法兑现的冒险之旅。时过境迁,我三位叔叔终于两千年前后又从狮窠村陆续外迁,冥冥之中正应了禁谣匿以修惟薄的族谱家规。
自从高阳下山以后,父亲就一直呆在五星村。那些年母亲跟我一起进城照顾孩子,父亲也一样地留在乡下,即使有进城,也不会超过三天。他总是说,家乡也需要照顾,有许多农活放不下,他总是说,乡下空气好,安静,想干嘛就干嘛。我妈妈也一样的,只在城里呆了三年,就迫不及待地回乡下去了。
而我则搬过好多次家,总是在适应着不断变化的新生活。年近天命时,常常会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想想一些纠缠不休的命题。比如子玉公如何会那样的痴迷于山水?比如祖辈的思维为什么会深深地影响我?勤耕读,息忿争,崇节俭,尚自然……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一文家规定一族兴衰。现在,高阳温氏人口已逾万(1951年仅为606人),分置全国各地,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不管他们学历水平如何,他们都会把十二条家规置于堂前,有的还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增补。我们只要根据家规,根据他们所张贴的楹联,就可以判断他们是否出自高阳温氏。
年岁渐长,阅历渐丰,发现不管在多么偏僻的地方,都会有族群繁衍生息,发现不管是哪个姓氏的族规家训,都会着重约束自己,耕读持家,从善精进。我想这其中一定深藏着中华民族自强自立而繁荣昌盛的秘密吧。现在,工作之余我偶尔还会约上一些朋友重上高阳,到那里走走看看,沐浴清风,聆听天籁。虽然不能像先祖那样寄情山水,我只是想要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只是想这应该是生活应有的本质吧。□温建茂
本站内容仅供观摩学习交流之用,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处理。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QQ:935877638 Copyright © 莆田文化网. Powered by . Theme by www.pt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