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3-13 栏目: 莆田文史 编辑: 莆田文化网 点击: 4095 次
本文标签: 史海寻踪
①东阳村古民居中常见的幽长小巷。
②房梁上的木雕,保存完好。
③远眺御史第,气势恢宏。
这个村庄离城市很近,一幢幢高楼大厦就在目光所及的远处;这个村庄离城市却又很远:没有喧嚣,没有车水马龙,没有熙熙攘攘的人潮,有的只是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一座座满载着历史韵味的传统古民居,一条环绕村庄、静静流淌的小河,还有一个个诸如“科甲联芳”“三世五进士”“柬书光国史”等悠久的历史故事。这就是莆田市荔城区拱辰街道东阳村,一个在历史上不被看成乡下、如今隐居在城市一角的传统村落。
古厝相依,见证科甲辉煌
来到东阳村,首先听到了两句俗语。一句是“东阳不算乡下”;另一句是“莆田市文献名邦,东阳是名邦中的名邦”。这份由来已久的自信,源自于东阳村子弟在明、清两代科场上的辉煌成就。时光荏苒,曾经的辉煌依然镌刻在东阳村明清古民居的一砖一瓦、一巷一陌之中。
站在村卫生所的三层楼顶往下看,一座红砖红瓦的御史第令人心头一震。这座宅第坐北朝南,结构以砖木为主,石砌墙基,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推开厚重的大门,只见院内包含书房、前厅、正厅、后花园等几十间房间,布局错落有致,规模宏大。厅堂之侧有一条宽约1.5米的过道,直通各个庭院。柱子和横梁都用上等木料制成,梁柱结合部位雕着龙凤和花鸟鱼虫,尽管历经了百年沧桑,至今仍栩栩如生。御史第是清朝嘉庆年间进士陈云章的宅邸,而陈云章的先祖陈道潜是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担任广东道、江西道监察御史,所以陈云章在修建这所大宅时取名御史第。
像御史第一样的明清古民居,在东阳村随处可见。与御史第相隔一条幽长小巷的,是德基祠,这是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的一座陈氏祠堂。离开御史第在村中漫步,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司马第又映入眼帘。这是一座典型的五进间古建筑,由陈道潜后代、明代进士陈应元所建。司马第的东边,是鲁斋居舍,由清代举人陈乔龄、陈椿龄兄弟共同建造,虽然历经28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仍保存完整。
“当年最大的一座宅邸,有120间房屋,民间俗称就是120间。目前,东阳村仍有15处完好保存下来的明清古民居。”陈氏后人、71岁的东阳村老人协会会长陈庆育对这些古民居和背后的往事如数家珍,“陈氏族人潜心向学,在科举时代人才辈出,在外为官几十年后,荣归故里建起大宅。”据统计,仅在明清两代,东阳村就考中了11名进士、28名举人,为莆田地区名闻遐迩的进士村。关于东阳村的两句俗语,也正来源于此。
淇水长流,诉说历史故事
从地图上看,一条蜿蜒曲折的河,三面环绕东阳村。置身其中,更能感受到这条淇水河带给东阳村的灵气。河水静静流淌,河岸一面是古朴的村庄,一面是望不到头的荔枝林,远处是百亩良田,再远便是莆田人引以为傲的壶公山。
“淇水环绕”的东阳村,在历史的长河中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反复回味的故事。记者在村里看到,许多人家的大门两侧,都贴有“合境同春”“自求多福”八个字。据村里的老人介绍,这是东阳村特有的传统:自明清以来,每逢春节,东阳村民除了贴春联,还会在大门两侧贴上这八个字,他们相信凡事求诸自身,通过自己努力,比求诸他人更容易成功。
一座明代旧学堂里留下来的《庭训》,似乎讲出了东阳村之所以扬名的秘诀。《庭训》刻在石上、嵌入墙内,走笔洒脱自如,内容韵律齐整:“家不在丰,贵在能守;业不在盈,贵在可久。居逸无逸,虽有勿有;行必忠诚,居存孝友。礼以律身,书不释手;远佞嫉邪,节欲止酒。辱先有诫,著书如柳;后予生者,肯堂舆否?”陈庆育老人说,在古代,庭训和家训相同,是祖辈总结自己为人处世之道后,用以训示儿孙。
以陈道潜为始的东阳村十一进士,给后世留下了严守《庭训》、造福乡里的生动例子。陈道潜在1400年高中进士后,为官20多年,曾为永乐皇帝撰《性理大全》,被后人誉为理学名臣,功成身退后,在家乡潜心教授后辈读书。
陈池养是东阳村最后一名进士,于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高中,后入朝为官。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32岁的陈池养回乡为父奔丧,从此不再出仕。道光七年(公元1828年),莆田沿海风潮大作,镇海堤毁决八百多丈,灾情极重。他挺身而出,主持修堤重任,组织乡民整修镇海堤87.5公里,保护了20多万亩良田,成为莆田水利功臣。在镇海堤纪念馆中,陈池养已被塑像、供奉。
美景美食,静候游人品味
1993年,东阳村明清古建筑群被列为莆田市第二批文保单位。去年,福建公布了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东阳村榜上有名。古民居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加上荔林水乡、小桥流水等独特景致,让东阳村渐渐有了慕名而来的游客们。
三面环绕的淇水,是独一无二的自然财富。东阳村村委会主任陈美容介绍,先辈们在淇水之上分别修建了东阳桥、仙桥和梧塘桥等几座石桥,河岸边还有临潮宫、福海宫两座古老的宫庙,顺着河水能饱览全村的古民居,所以今后计划打造游船旅游项目,让游客们坐在乌篷船上顺流而行、一路欣赏。
依托御史第等大宅第,东阳村正在设计民俗体验项目,比如为年轻人提供在古色古香的老宅中举行传统婚礼的机会。陈美容说,御史第等古民居门前都有一片小广场,可以满足举办传统婚礼的场地需求,“村委会已经和一些婚庆公司开始洽谈合作,以东阳村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原汁原味的古建筑为核心元素,面向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开发复古婚礼等旅游项目”。
一片片雪白的“东阳饼”,也将成为东阳村吸引游客的美食名片。“东阳饼”经过和面、切片、杆压、烘烤等环节制成,与光饼类似,内含花生、白糖等馅料,很早以前就因其“拗不断”的美味在莆田城内家喻户晓。每逢佳节,会有许多市民从莆田城区前来购买,常常供不应求。而在平时,“东阳饼”是限量制作,一部分销于村内,一部分销售到饼店,所有的产品都当天生产、销售。
虽是名品,但东阳村内仅有一家作坊生产“东阳饼”,绝无分号。作坊主也是陈氏后人,她告诉记者,其先辈从上世纪20年代起开始“东阳饼”的制作,她是第四代传人,这门手艺仅传于自家一支。如今,她做“东阳饼”已有10余年的历史,“我们已经做成了老字号,有90多年历史了,很多从莆田到海外的华侨回乡时,会过来买一大袋‘东阳饼’带走,希望游客们以后都来尝尝我们东阳村特有的美食。”(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朱崇飞 实习生 郑薛飞腾 文/图)
声明: 本文由(莆田文化网)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莆田东阳:两朝“进士村”的前世今生
本站内容仅供观摩学习交流之用,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处理。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QQ:935877638 Copyright © 莆田文化网. Powered by . Theme by www.pt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