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标签: 莆仙文苑
电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1905年无声电影《定军山》问世至今,中国电影已走过了百余年风雨历程,而电影真正繁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前,谁也不曾想到,如今的电影市场会国内外商业大片云集;也不会想到,过去翻山越岭才能看到的电影如今足不出户就能轻松搞定。我从事电影工作30多年了,曾任过电影放映队的放映员、电影院里的美工,还曾是电影公司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因此广泛接触了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不同年段的人,从他们身上依稀可以透射60多年似水流年的看电影景象。
我记得,那些年在电影院工作时,时常和那些上电影院来玩的电影迷聊天,回忆早年看电影的光景。60岁的刘玉奇感慨地说:“电影院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成长的重要地方,打小起,看电影就是我最高兴的事。那时的电影不但让我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还给了我们很多鼓舞,如《董存瑞》、《小兵张嘎》等。后来有一段时期,什么电影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当了知青,农村只有电影队轮流在各村放映,放的是‘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电影伴随一代人的成长。”
60多岁的林以堂也感同身受。“每次轮到村里放电影,下地的人们就早早收工,天还大亮着,打谷场就排满占位置的椅凳、砖头石块。天还大亮着,打谷场就坐满了人,四邻八乡的人都会赶过来,满场黑压压的人,间或迸发欢乐的笑声……来晚了,就坐在银幕后面反着看,有时遇上刮风下雨,银幕被风刮起,电影中的人都变形了,也不影响大家的热情。那时有不少小孩还跟着电影队连续几晚看同一部电影,当时,也有不少年轻人就到好几个村去追《英雄儿女》的美女王芳。一些调皮的小孩会钻到电影放映机旁,在镜头前做各种各样的手势,映到银幕上。”林以堂回忆说。
一直在农村从事电影放映的陈进忠记得很清楚,遇上《杨门女将》、《红楼梦》等热门影片,一个晚上轮着到3个村子里放映,最后都已凌晨了,但露天放映场上还是挤满了专注观看的村民。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对电影的最初记忆是“样板戏”。那时,“样板戏”电影成为观众唯一的银幕娱乐,尤其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大批老电影解禁,电影院重新涌现出观众潮。
“《甜蜜的事业》中第一次出现了慢镜头,许多观众为之新奇;《庐山恋》里首次出现亲吻戏,观众更是惊叹。”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的陈明生乐不可支。把小人物的爱恨情仇搬上银幕的《芙蓉镇》,让人热血沸腾的南斯拉夫战争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看见外面世界的窗口。银幕上那些俊男美女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演员们的装束、外形都成了时尚潮流,甚至银幕上男女主人公相处的恋爱方式,也成了很多年轻人的仿效对象。
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影迷想必都对以张艺谋、陈凯歌为首的第五代导演印象深刻。中国电影的历史被他们改写了,《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等在国际电影节上刮起了浩大的“中国风”。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每年有百亿观影人次,电影平均票价是0.10元,票房年收入近30亿元。近40岁的王大军对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他说:“那时学校经常包场看电影,每次领到电影票,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排着队,从学校依次出发。我们一般先在电影院大门口等,等前一场的观众从侧门出去后,就互相推挤着从正门进入。而对于70后和80后来说,关于电影院的记忆,始终离不开两个关键词:学校包场电影和爱国主义教育。夏天的影院外面背着冰棒箱的小贩们吆喝声此起彼伏,不时有人围过去,小贩就从箱里的棉絮底下拿出一根根冒着冷气的绿豆或红豆的冰棒,还有贵上几分钱的雪糕。影院里面,有时候因为换胶片,或跑片的影片没到时,银幕布上一片空白,调皮的男同学就开始从座位上站起来,把可以翻动的椅面翻上翻下,弄得啪啪响。”
和全国各地一样,莆田市的各个乡镇电影院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开业。仅当时小小的莆田县城就有人民、西湖、观桥、南门、新光、庭院深深等电影(剧)院,还不包括附近糖厂、税校、九五医院等俱乐部不定期对外营业。市区电影院也改头换面,木条椅改为翻板软座,安装空调,放映设备逐渐更新。这时,莆田市50多个乡镇几乎都建有电影(剧)院。
当时,观看露天电影时的沸腾气息,许多人还记忆犹新。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赵珠珠说:“露天电影承载了我们那一代人许多青春的记忆,为了看上一场电影,我们会走十几里路去部队驻地露天电影场,我们即使遭蚊子围攻,也依然看得津津有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部《少林寺》刚刚上映的时候,轰动整个县城,很多人是看了一遍又一遍,售票窗口前的购票队伍经常排到马路上。大家都看疯了,李连杰当时成为许多姑娘的偶像,《少林寺》更是风靡一时。上世纪70年代当上电影放映员的马越说:“尽管每天放映七、八场电影,累得腰酸背痛,可我心里总是充满着自豪。那个年代,看武打片、战争片成为一种潮流,电影院几乎场场爆满,露天电影场更是人山人海。后来取而代之的是立体电影、立体声豪华影院,但人们仍然十分怀念乡村的露天电影,那开阔的视野和清新的空气,那人山人海的场面气氛,给人留下了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电影给人们带来喜悦和新鲜,让原本单一的生活变得多彩多姿,每当电影结束后看见观众不舍离去,兴奋地谈论着电影的内容,我干活的劲头更足了。”
如今,80后无疑是幸运的一代,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好莱坞大片、港片陆续涌入国内,看电影已经不再奢侈。中国电影在1995年创造了一个市场高峰,《阳光灿烂的日子》、《红樱桃》、《红粉》、《长大成人》等影片都为国产影片拓展了市场。因为酷爱上世纪90年代的港片,李明曾是镭射厅的常客,常常因为看周星驰的电影而废寝忘食,也时刻不忘将周星驰的台词挂在嘴边。此外,他对李连杰、洪金宝、吴镇宇、张敏等主演的武侠片如数家珍,《笑傲江湖》、《新龙门客栈》、《新白发魔女传》、《东邪西毒》等影片曾是他的最爱。
也在这个时期,电视开始普及,歌舞厅、录像厅、镭射厅逐渐兴起,大批观众也开始被分流,门庭若市的电影院逐渐冷落了下来。电影院经理杨新感到了一种失落。他说:“1992年,电影观众下降到105亿人次,票房更是骤降到19.9亿元。许多县市电影院难以生存,纷纷改成舞厅、台球厅,另谋生路。”乡镇电影院已是门可罗雀,多年不再放映电影。
21世纪的中国电影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产品链的逐渐完善、各种类型电影制作经验的丰富,一大批优秀的国产商业片令成长起来的90后趋之若鹜,像《英雄》、《叶问》、《疯狂的石头》、《无间道》、《云水谣》、《赤壁》等。导演们将电影与市民趣味相结合,拍摄出了一大批既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在好莱坞电影占绝对优势的市场中为国产电影找到了出路,使国产电影票房连续十多年保持增长的态势。
如今,90后黄志强、叶小敏等人,经常穿梭在莆田各大影院,在豪华座椅上边看电影边吃爆米花的他们,很难想象父辈当年看电影的艰难,他们说:“看电影一定要到影城,我们喜欢那里的观影环境和音响设施。”现在,莆田城区的影院建设得越来越高档,国内外影片越来越丰富多彩,什么3D、穹幕、水幕电影等等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
以前农村流动电影放映,要扛着重过一百公斤的放映设备到处走,现在用上数码放映机,只要插上硬盘就自动放映,再也不需要人工换片子。涵江影剧院负责人姚金荣说:“从2007年开始,农村流动电影放映,还是政府买单,一村一月免费放映一场电影。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家门口看到精彩的国产大片。”□李福生
本站内容仅供观摩学习交流之用,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处理。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QQ:935877638 Copyright © 莆田文化网. Powered by . Theme by www.pt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