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标签: 古迹探幽
图为十八张厝张氏街巷
图为十八张厝延福社
南门内横街 在迎仙门内。东西走向,东自古义井街即东大路行尾巷口,西至府前街为界。以故,明清时期曰:南门内横街;俗称:南门横街。民国以后,十字街(井亭街)以东,曰:文庙路、会仙宫巷;以西曰:延福里即十八张厝;跨驿前街龙门下,曰:旧府前街、府前路。宋兴化军筑城后,这是自南、东门出入城以及官民通往府学前街之文庙府学的一条主要通道。
一
文庙路 在南门内之东。因东通府学前后之府学文庙,故名。西自义井街即今十字街,东抵行尾巷。文庙路内,古有会仙宫,故民国时期改称:“会仙巷”,俗称:“会仙洞”。新中国成立后,仍诞旧名“会仙巷”。“文革”期间,与“十八张厝”二巷并称:跃进路。1982年起各自恢复旧名。
自十字街入巷,宋兴化军南门兵马司旧地建有“白勇祠”,俗称“白公祠”,奉祀明剿倭阵亡的兴化卫千户白仁。春秋致祭。圮废,后里人重建改名“会生宫”。 嘉靖三十三年(1554)十一月,兴化卫中所千户白仁领兵剿倭阵亡,赠明威将军,加秩二级,子孙世袭指挥佥事,命有司春秋致祭。嘉赐“忠勇”。今市博物馆三清殿碑园存立有《忠勇白公祠碑》。
按,民国志称:“白公为白大人,而其事跡知之者鲜。”1963年《莆田县志稿·宗教》亦称:“会仙宫为公祠古跡,里人求其事迹不得,但呼为白大人,信师巫之说,立雷公祠,而呼白大将军为白大人。”据此,“会仙宫”是为“会生宫”之俗称。“会仙宫巷”亦因此得名。“会生宫”之西旧有“三义庙”。新中国成立后,“会生宫”和“三义庙”皆设为莆田县粮食仓库,上世纪末旧城改造时被拆除。
会仙宫斜对“金天书院”。创建时间无考。民国13年(1924),县立妇女职业补习学校曾设于此,二年后移至驿前。巷内有林氏家族居住这里。
二
延福里 在会仙巷西,过十字街便是。东西走向,东自十字街西至龙门下。因巷内有社曰:延福社,得名。明兵部尚书郭应聘建府第于此,亦称“司马里”。古时这里驻有兵营(按,弘治志:宋兴化军“保节二十五指挥营,在郡城右厢横街之西北”;明兴化卫“兵马司四所,在各城门之内”)。或以兵营之番号,延福里称为“十八营厝”;也有人说这里的驻兵建有十八张营房,邑人俗称:十八张厝。新中囯成立后,更名“太平巷”。因“太平街”设于此,而街名以属地西州有“太平社”得名。“十八张厝”属址焉。“文革”期间,太平街改名“跃进街”,而东“会仙巷”、西“十八张厝”二巷亦并改曰:跃进路。1980年起,以上二条路巷各自恢复旧名,延福里仍曰“十八张厝”。
十八张厝,自东“下十字街”入巷,巷北侧为李氏大院,居屋为三进二天井之四目厅大院。依居宅之规模,旧时族居这里的李姓人当为大户人家。与李氏毗邻为林氏居宅。
林宅西为延福社,祀土谷之神。明翰林院侍讲陈用祠堂附之。弘治志:“陈侍讲用祠堂,在右厢。初,用建延福社,祀土谷之神,后圯。成化十五年(1479),乡人林近龙等请于官重建,取古‘乡先生没则祭于其社’,而以用附之。”
延福社西,为明刑部尚书郭应聘府第,亦称大司马里。郭应聘,字君宾,号华溪。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授户部主事,迁员外郎中。出知南宁府,擢四川兵备副使,升广西按察使,转右布政使,晋副都御史。巡抚广西,加兵部侍郎巡抚如故,入为户部侍郎。以忧归,寻加兵部侍郎,再抚广西,晋两广总制,召拜南京兵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襄靖。
大司马第,建于明末,坐北向南。面临“十八张厝”巷道。对郭应聘居第规制,有人说是一座五进七间厢大型庭落式莆式士大夫宅第;也有人说他是明朝隆庆万历年间莆田首富,居第为六进,其北为绣楼俗称“小姐楼”。然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居第被莆田县侨联戏院建设拆毁,部分被莆田县饮服公司占用,今只剩少许残垣破屋。其建筑形制今难考其详,而邑人皆称居第为“百廿间大厝”。居第旁旧有小巷,过侨联戏院可通大佬前。因居第后进有绣楼,可观西市即大佬前街景。故巷口地称“楼下”。邑人称这条小巷曰“楼下里”。郭应聘逝后,万历十七年(1589),抚宪周宩、按院邓链檄建“尚书谥襄靖郭应聘祠”祀之。乾隆《莆田县志》:祠在右厢龙门下。万历已丑巡抚周寀、巡按炼檄建。扁曰:“名臣襄靖郭公祠”。有司春秋致祭,郡人督学方沆记。至民国时祠废。万历初在下十字街建有“大司马”坊。
三
“十八张厝”西之北侧,宋明时为兴化军(府)贡院。西临驿前街龙门下(详见驿前街“贡院”条)。清初贡院移建于驿前。之后,清时在这里建有张氏祠堂,即“通议家庙”,民国志称“赠通议大夫张嘉文祠堂”。祠堂坐北朝南。大门临巷,进门为祠埕。祠堂为二进中夹天井,前落为三间厢,后进为四目厅。祠室有半楼。民国时期,张琴与吴台、林葆翰、郑仰樵等,利用“通议家庙”创办“莆阳图书馆”。20世纪50年代,城厢镇城南街作为街址办公。后机构变革,继而又为太平街(旋改称为太平居委会)办公场所,直至90年代旧城改造拆建为商品楼。
“通议家庙”之西为周氏居宅,为二进五间厢大院。周氏族人云:为明天启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周如磐家族居第。考,周如磐,子霖、霑,皆为中书舍人。朱继祚等在莆田组织抗清复明时,周霑,时称“五公子”之一,殉难。而周氏居第建在贡院旧址上,应当是在清初贡院移迁后创建的。周如磐于万历间致仕,不久即卒。据此,第宅或为周如磐后裔族人所建。存疑。
又西,与周氏居宅毗邻有南北向小巷,巷侧有一水井,井后偏为德会宫。旧时,德会宫坐北朝南,为二进中夹天井,上厅为敞开式。宫內置神像甚多,主祀妈祖神像。新中国成立后,祀废。据里人相传,德会宫进香被禁后,这里作为街道仓库。然每农历初一、十五日,夜半仍有阵阵香气,飘溢宫外,闻者奇之。近年,社区居民又在这里重建“德会宫”。新建的“德会宫”,中祀妈祖。庙屋坐西朝东,规制卑陋大不如前。
巷南,即“通议家庙”斜对清末进士张琴居第。居第大门坦临巷,进大门折而西,复过院门便是院埕。院埕南为居屋,四目厅,东西二边加护厝。东护厝之外为假山花园。张琴,字治如,一作知卢,笔名持儒,晚号石匏老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三十年(1904)登刘春霖榜(清末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三十一年丁忧归里,热衷于莆田文化教育事业。与莆田名流创立兴郡中学堂(莆田一中前身),首任监督(校长)。民国元年(1912),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张琴被推选任参议。同年,当选为国会议员。赴北京任职期间,时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他和友人创办《亚东新闻》为主笔,发表“反袁”文章,抨击袁世凯窃国行径。后编为《张琴反袁社论选辑》。因而被袁世凯拘禁,并查封《亚东新闻》。1916年,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恢复国会,张琴复任议员。次年,赴广东出席国会非常会议,拥戴孙中山为大总统,投入护法运动。民国时发起莆田绅士名流,重修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翠竹园之民族英雄陈文龙墓,并为墓祠撰联曰:
南宋两状元,理宗丙辰科,度宗戊辰科,十馀年甲第联镳,千古文章标节义;西湖二忠肃,前身岳少保,后身于少保,四五里松楸相望,双悬日月照乾坤。
1949年,福建解放,中共闽中游击司令部授意,成立莆田防护委员会,张琴被推为主任,维护社会秩序,直至莆田解放。晚年编修《莆田县志稿》,虽未及正式出版,然这是民国时期莆田县最后一次修志。生平爱作诗,工书画,是为山水画家,朱维幹先生评张琴“博闻疆记,多才善艺,举凡诗词、书法、绘画、篆刻等,博而能精,勤于治学,指掌成茧,著作等身。”时与张琴为同科会元、同馆翰林的谭延闿(民国后,曾任过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职),盛赞张琴“诗、书、画”为当代三绝。有《桐云轩诗文集》、《桐云轩书画集》等传世。
四
府前路 见郡志至明清时,与文庙路即会仙巷、司马里即十八张厝通称南门内横街,属其街之西段。因唐宋莆田县衙置于此,故俗称:县前。莆田县公署旧址,明清时改建为兴化府公署,其巷称:府前街、府前路。民国时期改称曰:旧府前街。清亡之后,兴化府公署废,其地几经变迁,于民国18年(1929),创建为莆田县公共体育场。邻巷设有南大门,以故,新中国成立后,更巷名曰:公共路。“文革”期间,与“会仙巷”、“十八张厝”并称:跃进路。1980年起复旧名:府前巷。而今因旧城改造,巷废,易为文献步行街广场商住楼用地。
自唐至清,府前路为廨署衙门之地。宋时,驿前街南端即南门内横街“十八张厝”之西,这里置有“龙门”,贡士放榜题名于上。莆田县《宗教志稿》载云:“在龙门下,即宋代贡院前路底城边”设有里社,祀土谷之神,因坊名“登龙社”。
过驿前街“龙门下”至西“府前街”,唐宋时,莆田县公署建设于此。依《八闽通志》载:“庆历四年(1044),秘书丞张纬出宰莆田,再新县中堂,其基太高,不与他室等,治之使平,得一石铭长五尺,阔亦如之。验之无刊镂痕,乃墨迹焉。其文曰:‘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四月十日,县令郑(押字记)。’并有石符二枚具存。”大历五年,即公元770年,适唐中期。据此,莆田县治至宋厅设一向在此,而自陈光大二年(568)置县至宋前,莆田县廨署如何设置,今不可考。
宋莆田县公署设有:正厅,为知县治事之所。建隆二年(961),清源招讨使留居道来知县事,始新之。天禧元年(1017),知县严已重修。庆历五年(1045),知县张纬更创堂宇。主簿厅,在县门外之东偏。燕堂,在厅事之后。致爽轩,在燕堂之西。嘉木亭,在县后圃。知县邱铎芟夷县圃,有古木樛曲如虬龙状,故以名亭。
元代,莆田县署仍宋旧。明兴,兴化路改为府。兴化府署初以元路署为之,继而指挥食良辅及卢镇请以府署为兴化卫署,从之。于是,知府益天麟移莆田县署于左厢善俗坊内即县巷里,而以莆田县署旧址改建为兴化府署。以故,明清时期这里地又称“府里”。
明兴化府公署设:正堂,知府(总管一郡之政)、同知(佐知府以理庶务,后专管清理军匠,故称“清军馆”)、通判(佐知府理庶务,后专管督粮饷,故称“督粮馆”)、推官(职掌刑名,凡本府授受一应词状皆牒送问疑,完日送府园审发落,故称“理刑馆”),同署事于此。正厅中知府衙,东同知衙,西通判衙。同知衙南为推官衙,又南知事衙,其前为司狱司。弘治志:洪武元年(1368),知府盖天麟改莆田县署为之。前为丹墀,近北为露台,露台下为甬道。东为吏、户、礼房;西为兵、刑、工房。永乐元年(1403),知府周宗璲改匾曰“敏政”。天顺元年(1457),知府潘本愚重建,易以石柱,匾曰“公生明”。弘治十四年(1501),知府陈效节缩稍入,重复修治。戒石亭,甬道之中竖有宋太宗摘孟昶《谕诫守令铭》颁布天下之碑铭云:“尔俸厼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仪门,在甬道之南。戟门,在仪门之外。宋制得立戟,明无戟,门仍名戟门。仪门外东有土神祠。前大门,门外东西立二亭曰:旌善亭、申明亭。亭中刻书:旌善书贤人、君子,申明书过恶,大概在于劝励风俗而已。后堂,在正堂之后,是为退休之所。天顺初,知府潘本愚建穿堂以联之。又于堂东西列房四间为斋房。经历司(佐经历以理司事),在正堂之东偏。经历、知事同署事之所。照磨所(佐照磨以磨勘为事),在正堂之西偏。照磨、检校同署事之所。钦恤厅,推官鞠刑之所。知府廨舍,在府署之后。有前后堂及厢房。外门南向,廨舍西有圃。前太守丁镛作亭,苫以茅;继守王弼易以瓦,匾曰“共乐”;后太守陈效作回阑护之,更曰“皆乐”。 同知廨舍,在知府廨之东。有前后堂及厢房。外门西向。通判廨舍,在知府廨之西。有前后堂及厢房。外门东向。推官廨舍、知事廨舍,以次列于同知廨之南。经历、照磨、检校廨舍,以次列于通判廨之南。凡廨舍皆有垣墙,各自为居。六房吏舍,各照房分列于东西六房之后。丰盈库,在府后堂之左。架阁库,在府署东。府署外为通衢,东立承流坊;西立宣化坊。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陷城,焚毁殆尽。郡人御史林润奏给币银,四十四年(1566),知府易道重建。乾隆志载:三堂、仪门、大门俱如旧制。而于旧址稍移过,东缩入二丈馀。后堂东丰盈库下添军器房,西创龙仗库及黄册房,东支房上增架阁房,西兵房上堙承发科。仪门外,西创寅宾馆与土神祠相对。大门外,东建旌善亭、惠民局,西建申明亭、急递铺。南榜谕房东西重建承流、宣化二坊。隆庆元年(1567),知府徐绍卿重建中堂五间,后堂三间,东西厢房二间。万历二年(1574),吕一静以门前旷阔非宜,将大门移出丈馀,两边地集稍高门外,添设障垣。修旌善、申明二亭,移铺局于别所,重立更名石于堂之北。郡人尚书康大和撰重建郡治记。五年(1577),知府陆通霄重修土神祠。三十九年(1611)知府马梦吉重修堂庑。
清代,兴化府仍设署于此。迨至康熙六年(1667),裁推官,缺官署归并海防同知。十七年(1678),同知署改从土神祠前出,通判署改从寅宾馆前出已。而照磨、检校缺并裁,以废地租民间为莱圃。乾隆六年(1741),裁同知缺,知府萧琰就署后隙地建常平仓。光绪三十三年(1768),裁通判缺。宣统二年(1910),以通判署为巡警传习所。三年,巡警肇事,市民焚通判署。八月初四日,巡警讲习所警察毕业,清理街道排摊。城区警士入店捕人,市民反坑,发生罢市风潮,焚毁禁烟公所和禁烟副总办陈樵住屋,击毁总办吴鸿宾住屋。
宋薛公池咏归亭
旧莆田体育场
五
清亡,民国元年(1912),撤消兴化府公署。民国2年(1913),兴化府东吏舍大火,文卷毁。3年,财政部拍卖官产,经邑人张琴等绅士呈请:府署古迹得以保存。而同知、经历及土神祠,以常平仓款承买为仓产。民国7年(1918),驻军撤大堂,10年,尽撤西六房、仪门、大门、土神祠,辟为操场。原兴化府署仅存义仓、常平仓及燕堂、后堂,其馀成为一片荒芜之地。之后,燕堂改为劝学所,后衙为修志局。次年,以劝学所改为国民党县教育局办公室和宿舍。民国15年(1926),改为中山公园。18年(1929),移中山公园于永丰塘,创建莆田县公共体育场(体育场设南北两大门,南大门通府前路,北大门通府后路)。建中山纪念台一座。民国21年(1932),以体育场北部之教育局局址建为惠儿院。23年(1934),福建建设厅以常平仓址建为莆田汽车站。自是旧址无一存矣。邑人林翰曰:旧兴化府署紫籐华馆前,有籐大可盈抱,相传为宋时物。戊午之乱,某军驻署内,籐以碍路被斫。今年过署,哀芳塵之沦逝,感兵焰之飞扬。因与壶社同人为诗记之。诗云:
公馆不合棲虎貔,繁条碍路花岂知。将军斫花如斫贼,威猛有过风家姨。郡斋古籐世仅见,绕室百丈青蛟螭。种花太守知何代,传自天水滋然疑。春来紫雪满庭院,五亩以内无丑枝。忆昔花阴醉芳醁,鏖诗有愿酬清时。花时未终鼙鼓动,马挝到门千健儿。古藤摇风似微叹,虽有长幡难护持。历数掌故剩此卉,视若荊杞从芟夷。军中近时尚儒雅,翦拜宜念甘棠诗。曷不留花帐前笑,亦使春色生旌旗。为薪不供百夫爨,莝蒭仅疗十马饥。威加草木未为武,寇盗满地司者谁。空庭有人抱蔓叹,一花之细胡能为。愿君惜取斫花手,廻舆斫贼清四陲。”
宋代,在莆田县署前有泮池曰:薛公池。初,莆田县治前有临水亭。咸平间(998~1003),薛奎为莆田知县时,增辟堂宇,洼地成池。莆人敬重他,呼薛公池,宣和间(1119~1125),知县吕之材即故址建思贤堂,又建亭池南,扁曰“鉴亭”。元至顺二年(1331),改创县学,其池为泮池。明洪武初,知县任益筑台池中,作亭台上,扁曰“咏归”。弘治初,郡守王弼购民地辟学前衢路,作石桥跨于池上;教谕程凤仪移亭于池东西,东曰“咏归”;西曰“乐周”。每岁大比,池中莲开并蒂,则为魁元之兆。《八闽通志》云:
薛公池,在莆田县学大成门之前。宋薛奎知县事时所凿。其后奎入参大政,邑人思之,因名。元至顺初,移建县学于此,遂以为泮池。池植莲,有双萼同干者出于其闹,则诸生必有登魁名者。林环、柯潜廷试第一人,皆有此瑞。
薛公池改创县学泮池之后,直至1913年废除科举制度,伴随县学近六百年,这期间亦同县学不断修建过(详见“县学”条)。新中国成立后,莆田县电力公司设于此。薛公池为旧莆田县学唯一仅存的标志物,也被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至上世纪末,因旧城改造而被彻底拆毁。
自元始在薛公池上创建为莆田县学。宋建置,莆田县学原附于府学前军学大成殿东偏。元至顺二年(1331),徙建府前路莆田县署前薛公池上。东为庙,西为学,讲堂之前为两斋,而以薛公池为泮池。明清仍旧制。洪武、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年间,县学多次重修,改建、扩建,重塑神像,建筑设施和庙学礼制趋于完善。然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冦陷城,学祠俱毁,仅存庙学堂门。四十五年(1566),知府易道谈、知县徐执策,拨款重建。中为圣庙、两庑。前庙门、泮池。池东西二斋,各五间。又前,棂星门。庙之右为明伦堂,为后堂,东西房五间。堂之西为会馔所,前蔬园内斋舍十间。庙左原训导西衙,建启圣祠。祠之东,米廪三间。又东教谕衙及训导东衙南,为敬一亭。之后,隆庆、万历年间,又不断修建。迨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皆有重新修建。1913年废除科举制度后,民国8年(1919),邑绅募捐修大成殿。民国20年(1931),改土神祠训导处为夹漈祠。21年,改教谕署魁星楼为博物研究馆,撤卖东学门及照墙。民国24年(1935),张琴捐资修复大成殿庙门及棂星门、东学门。新中国成立后,莆田县电力公司设于此。这时,县学内仅存孔庙大成殿、魁星楼、棂星门和泮池曲桥等建筑物。然经“文革” 破四旧和上世纪旧城改造,这些文化遗迹皆被拆毁而荡然无存。
六
弘治志记载,郡邑之市初设于义井街行尾巷,名行尾市,亦名鱼行。北宋“天圣中(1025~1032),复为浮市于郡治(即指明兴化府公署)前”。据此,在宋时市场曾一度由行尾移设于莆田县公署之前。
弘治志亦载,在旧郡治之西建有叶丞相祠堂。“丞相名颙。宋乾道中,郡守张允蹈以本郡犹剩米之害言于朝,颙在政府,请悉蠲免,郡人德之,淳祐中,郡守林希逸为立祠。”淳熙十八年(1191),郡守张渊复建祠于郡治儒雅堂(即指宋兴化军公署小厅)之东庑,与陈俊卿并祀,匾曰“台两齐色之祠”。宋时在莆田县治东有奉祀莆田县首任县令陈迈之“兵马诚应社”,明移莆田县署至文峰宫前街“善俗坊”内,“兵马诚应社”随迁重建于县前即今县巷也。民国志称:在县学万仭宫墙内建有“御史林诚祠堂”。林诚,字贵实,号井庵。明景泰四年(1453)举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广东道监察御史。
府前路,是为公署之地,而隙间也居有宦臣百姓。诸如:宋李俊甫《莆阳比事》称:宋时有县前陈,为“知县士宏之后”;县前林,“惠守俛之后,与阙下林同出”。
在明代依方氏族谱载,“六桂方”仁岳派下黄石澄塘人方宜贤,明弘治十一年(1498)举人,高州府吴川知县。其子方一桂、方一兰,嘉靖二年(1523),兄弟同登进士第。一桂官至监察御史;一兰官至礼部郎中。其后兄弟由澄塘迁入城关府前街居住。明清时期,尤其是在民国以后,由于社会更迭,机构截革,廨地废入民间。以故,聚居这里的姓氏亦随之增加。郡志之“科目选举” 所载,登第者可见一斑。然登第者多以“右厢人”载志,难以判定居地之详,姑且作此记。
郡志载,明嘉靖间(1522~1566),“侍郎两广总制林富祠”;万历十七年(1589),“尚书谥襄靖郭应聘祠” 建于“龙门下”。其址今不可寻。
南门内横街是为宋莆田县署、明清兴化府公署通往街东府学文庙之官道。在这条街道上,宋代建有表坊:
宣化坊,《八闽通志》:在府治前之左,即旧县治。宋时建,初名“宣化”,后改名字民。雍熙间,知县蒋奎有惠政,民思之,因其谥,更名“简肃”,后又改“安民”。乾道二年 (1166)复今名“宣化”。国朝(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知府丁镛等重建。坊为郡治立。
明代,横街建坊有:
汇进坊,天顺六年(1462),御史滕昭为壬午科(即天顺六年)黄初等33人举人立。
三世登瀛坊,成化二年(1466),监察御史魏翰为员外郎林英及其子甲辰进士辉、孙甲申进士成立。
同升坊,成化二年(1466),知府岳正为乙酉(成化元年,即1465年)科吴仲珠等36人举人立。
丱魁坊,成化十一年(1485),知府潘琴等为甲午科(成化十年,即1474年)第二人吴昭立。(按,民国志:在驿前街。)
两朝侍御坊,成化廿三年(1487),知府丁镛等为归田监察御史林诚立。(按,民国志:在驿前街。)
儒林坊,在县学路口。弘治三年(1490),知府王弼等立。
承流坊,弘治五年(1492),知府王弼等为郡治立。
凤冈坊,在府前。弘治五年(1492),知府王弼等为丙午(成化二十二年,即1486年)科崔仪等29人举人立。
豸史坊,弘治七年(1494),御史贾宗锡等为监察御史周进隆立。(按,民国志:在驿前街。)
按,以上建坊时间依年间为序。(肖亚生)
声明: 本文由(莆田文化网)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南门横街衙署与官宅
本站内容仅供观摩学习交流之用,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处理。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QQ:935877638 Copyright © 莆田文化网. Powered by . Theme by www.pt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