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7-01 栏目: 文化综合 编辑: 莆田文化网 点击: 7539 次
本文标签: 读城品乡
麦斜岩共有108景,山间还建有红军第108团纪念亭、纪念馆。“七一”前夕,记者组采访间不忘与随行的其他中共党员一起重温入党誓词——
图为重温入党誓词
图为麦斜村全景
图为麦斜原为“灭邪”
图为湖蓝色的山间库水
图为冰川地貌
图为奇石怪洞
麦斜村位于素有“峰险、石奇、洞幽、雾幻”四绝之称的麦斜岩景区山脚下。这里,茂林修竹掩映,古宅鳞次栉比,点缀在群山环抱之中,如同一幅壮丽的水墨丹青。6月26日,“仙游边界行”大型系列采访活动第48站,记者一行来到钟山镇麦斜村。
据传,唐初时期,僧人自永到云居山参禅,帮助百姓从事农桑、灭邪扶正、祛病延年,使当地百姓安居乐业,五谷丰登。自永祖师圆寂后,群众为了纪念这位恩泽百姓的法师,将云居山又命名为“灭邪岩”,后来,根据莆仙话谐音,“麦斜岩”因此得名,该村也得名为“麦斜村”。
麦斜村党支部书记谢剑旭告诉记者,麦斜村所辖山地面积3万多亩,田地2584亩,总人口3586人,是钟山镇第一人口大村。富饶的物产、便捷的交通,营造出该村宽松优越的投资环境。
来到麦斜村,令人向往的便是俗称仙游四大景之一的麦斜岩。它是中国梦文化的发祥地,国家4A级景区九鲤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06米。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麦斜岩风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用红砖砌成的山门,庄严肃穆。入园远眺,整个山体犹如一只横卧的巨狮,山势巍峨,怪石嶙峋,宋代着名理学家林光朝称为 “小武夷”。谢剑旭告诉记者,麦斜岩自然景观十分丰富,共有108景。
拾级而上,一路上,奇石怪洞星罗棋布,摩崖石刻龙飞凤舞,历代文人游客在游览观赏这些大自然杰作之时,也替那些奇石怪洞取了许多令人遐想的名称,给现代人增添了无穷情趣,也给整座山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登山间,记者不禁为一棵石缝中长出的大树惊叹。“这是麦斜岩的镇寺宝树——千年古楠,它的根扎在洞穴之中,覆盖范围占地半亩多,生命力旺盛,据说已有900多年历史。” 谢剑旭说。
沿着步游道继续往上走,不仅曲径通幽,而且怪石嶙峋、惟妙惟肖。从下往上看,就像云海中的游龙,若隐若现,别有韵味。记者发现,由于远古时期的地质运动和长期流水冲蚀、溶蚀,加上温差变化、重力等外部因素的作用,麦斜岩已形成千姿百态的冰川地貌景观,遍布紫红色的石崖、石峰、石球,形态各异。
“大象饮水”、“神龟保口”、“鲤鱼朝天”、“神鸟护芝”、“钟石”、“莲花石”等,形象逼真、生动,让人叹为观止;同时还有“梅花洞”、“仙人洞”、“玉泉洞”等各种岩洞,茂密的竹林分布在山涧、谷底、山岭、岩石中,夏季在这里乘凉,好不惬意。
来到麦斜岩必不可少的是了解当年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接受红色革命教育。据介绍,这里山陡洞多,山高林密,是当年工农红军开展游击活动的有利地区,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30年10月,革命先烈在这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108团,点燃了仙游革命武装斗争的烈火。基地先后被授予“福建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莆田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等称号,现建有红军第108团纪念亭、纪念馆。
据了解,红108团的纪念亭外观造型称为“顶天立地”,以白色大理石和红色璃瓦配套,代表在白色恐怖之下建立了红色政权。亭内立着一块碑,碑的左侧刻着“麦斜之光”四个大字,为蔡园将军所题。纪念亭的左侧是“罗迎祥烈士亭”,罗迎祥,1911年10月出生在麦斜岩下的郑洋自然村,1947年7月5日,在南安诗山战斗中为掩护战友撤退而壮烈牺牲。在重温入党誓词仪式中,今报党支部部分成员与现场的谢剑旭、谢亚榆两位党员,面对着纪念亭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誓,并一同缅怀革命先烈。
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该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得以不断完善。村主任谢国芬说,该村围绕“改造拆除危旧房,重新规划建新房,腾出空间促发展”的思路,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旧房复垦,化废为宝,依托麦斜岩风景区旅游资源优势,拉动本地第三产业的发展,让村民从旅游业中得到创收,同时也将麦斜村打造成美丽新农村。
◎界外
伴随记者踏乡行
□谢亚榆
6月24日,《仙游今报》又发表了“仙游边界行——第47站朗桥村”的系列报道。每一站采访成果都备受广大读者喜爱。可是,谁能知道今报记者们为这些成果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
26日,今报记者们又马不停蹄地发起了第48站麦斜村之行。麦斜是我度过童年的故乡,我有幸得到报社的“采访活动方案”,从中知道了报社采访总是未雨绸缪,先行调查,才拟定预案。这是多么周密的策划和明确的分工。
记者们一到麦斜村部,即同村两委干部座谈。会上,只见记者们凝神地边听边记,紧要处不时发问,得以深入而细致的把握素材。会后,今报记者舒展了“仙游边界行”的旗帜,让村干部在旗面上签名。那密密麻麻的字迹,记载着边界每一站村干部的辛劳,留下了记者采访的足迹,也渗透了记者们的血汗。
在采访“后珑古厝”间,当采访团队集合即将转移时,记者卓良建还在孜孜不倦地跟两位老人问着、听着、记着。记者的求知欲和责任感何等强烈。
午时已过,记者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村支书的引领下,迈进“草编工艺”场地。众记者边看边问边记录,激情满怀。在这骄阳似火的炎夏午时,应是常人午休时分,而记者程志英却淡然地说:“我们没有午休也无法午休,已成常态。”
上了麦斜岩,记者们赞赏自然景观之余,神采奕奕地寻找景观特色,了解人文景观。登上“108团教育基地”,气氛显得格外庄严肃静。采访组提出:在这革命基地前,我们共产党员要履行入党宣誓。我以为时近“七一”建党节,要让报社新发展的党员利用这天时、地利,举行宣誓仪式,殊不知带队的今报党支部书记早已把“入党誓词”揣在手里,招呼在场的共产党员列队,重温入党誓词,如同新吸收的党员宣誓一样。
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党课。我很惊诧,也很惊喜,参与其间,仿佛瞬间年轻了三十六年。我立刻领悟过来:今报党支部要求每个党员要时刻牢记“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无怪乎仙游今报团队,竟能如此团结、敬业、勤奋、进取,深得广大读者点赞。
记者们汗洒采访路,笔底出华章。白天奔波采访,夜里挑灯命笔,让广大读者全面认识仙游人的创业路和发展史,赞赏仙游的地方特色和今日的巨变,激发仙游人建设美丽仙游,坚定共圆中国梦的信念。
(作者系县进修学校退休干部)
◎有事找你
三人合抱银杏盼挂牌
在钟山镇麦斜村后垅古厝的不远处,有一棵银杏古树,依水而立,挺拔秀丽。其树高约有20多米,有直冲云天之势,树干粗壮,三个成年人才能勉强合抱(如图)。
村干部侯启祚告诉记者,这里曾经有九棵银杏树,因岁月侵蚀加上村民不注重保护,如今只剩一棵孤立在此。旧时,部队行军至此,都会以这棵挺拔的银杏树作为行军的参照物,避免迷路。
至于这棵银杏树的树龄,村民说法不一。有人说,此树有千年历史,也有人说,这棵树应该与古厝同龄,大概400多岁。村民希望有关专家能够帮忙鉴定其树龄,也希望有关部门对这棵古树进行挂牌保护。
◎特产
草木工艺 远销海外
中午时分,采访组来到钟山镇麦斜村宏华工艺厂,远远地就看到大埕上晒着一大片草编鸟笼,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进门以后,其堆积如山的鸟笼更是令记者啧啧称奇。
午休时间,工厂里的员工大都已经下班,只剩下一个技术员黄凤烟。黄凤烟是工厂的老员工,已经在此工作十多年。她一边跟记者聊天,一边还能麻利地将手上的稻草编织成一个个精致的鸟笼。
黄凤烟告诉记者,厂里现在有16个技术员,村里还有三四百名妇女在家为工厂服务。一般由公司统一购买原材料,村民到工厂领取材料和模具,经过简单指导后就可在家工作,按照成品数计算工钱。
黄凤烟还带领记者参观了工厂的样品室。室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工艺品,除了大大小小的草编鸟笼,还有其他各种草编、木制工艺品(如图),全部种类大概有1000多种,琳琅满目,令人大开眼界。
工艺厂老板陈再望告诉记者,公司刚开始只是生产草编工艺品,后随着业务扩展,工厂也开始生产木制工艺品,并不断创新,设计出越来越多的品种。如今,经过精细加工后的草编及木制工艺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还飘洋过海,受到美国、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顾客的青睐。
◎风物
谢氏祖居 后垅古厝
在钟山镇麦斜村后垅自然村有一处古厝,规模庞大,历史悠久(如图)。据村干部谢金椿介绍,麦斜村共有人口3586人,其中约有2400人姓谢,后垅古厝,就是谢氏一族的祖居地。
当天采访组来到了这座古老的建筑群。古厝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而建,共有一百余间房屋,总面积约有10余亩。随采访组一起走访的谢亚榆根据后垅古厝始祖谢梅谷的生平推算,谢梅谷定宅于后垅村时间约于明代嘉靖年间(1535——1540年),故后垅古厝约有480年的历史。
古厝呈东西对称布局,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从下往上,分别是三个大埕,紧接着是前厅、正厅和后厅,左右两边各通过一段庑廊衔接。由于漫长岁月的风侵雨蚀,古厝的后厅已毁,其他各处房屋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古厝内青苔遍地,随处可见遗落的青瓦。
谢金椿依稀记得儿时古厝里住着100多户人家,大院里热闹,孩子们在大埕上戏耍,大人在古井边洗菜。改革开放后,走上致富道路的村民纷纷在外建新房,逐渐搬离古厝,如今只有3个老人留守此地。78岁的老人谢荣乐家的新房就在古厝前几百米外,但是老人始终不肯离开古厝,一直守护着这座古老的房屋。
记者发现,古厝大门上贴着喜联。村民说,这是春节期间,有人在此举办婚礼的缘故。虽然大部分人已搬离古厝,但是谢氏一族逢喜丧大事都会回到这里,女孩子出嫁必须从古厝大门出去,男孩子娶亲也要回来在正厅拜堂。古厝虽旧,但这里才是他们的根。
◎我是村长
新征程许下新承诺
1963年出生的谢剑旭,是土生土长的钟山镇麦斜村人。刚刚举行的村级党组织换届,他连任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新换届,新征程,谢剑旭也带领村干部许下了新承诺。
一直选择在麦斜村发展的谢剑旭,从1994年开始担任村里的会计、治保主任,1997年成为村主任,2012年起任村支部书记。作为山区村,谢剑旭坦言村里的事务、群众的工作都难做。“作为村干部只能多做实事,工作做到位了,做出成绩了,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
所以,多年来,秉持“为群众做实事”的实诚想法,麦斜村引进了兴泰果园,以此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每年为全村留守劳动力创收近百万元;发展新农村,麦斜村规划了三期106套房子的新村建设,2010年已经完成第一期建设32套,村里将继续结合旅游、农家乐、灾后重建等做好新农村建设;同时,村里还引进台湾农民创业园,引进百姓现代农业养殖场,以产业促发展。
今年6月,村级换届后,谢剑旭进一步表达了村里的规划。他说,该村将继续进行旧村改造,开发山地,改造通往游洋方向的16米路,开发至麦斜岩的1.3公里旅游路。同时,村里还将对刘塘片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立面、统一面积、统一建设的新村规划,预计总投资350万元,配套建设“三通一平”,改善村貌,建设宜居家园。
撰文 今报记者 余立凡 程志英 见习记者 卓良建 陈祖强 实习生 何宛蓉 摄影 今报记者 蔡晨晖 余立凡 通讯员 郑益建
相关日志:
声明: 本文由(莆田文化网)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仙游边界行:星火燎原照麦斜
本站内容仅供观摩学习交流之用,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处理。
投稿邮箱:fjptwhw@163.com 联系QQ:935877638 Copyright © 莆田文化网. Powered by . Theme by www.pt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