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标签: 妈祖文化
北岸山亭镇港里村是我市首个“省级民俗文化村”,人文积淀厚重,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口传文化通过世代口口相传,得以保护传承至今;口传文化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体现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近日,笔者协同“妈祖信俗”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林自东走访港里村87岁老人林金莲、88岁的林山河,92岁的老渔民田文粦和93岁的林田毜,并走访徐姓、黄姓等年纪较大的村民。据他们回忆:港里村上辈人因“祖姑”——妈祖庇佑航运发家的大有人在。
清代林氏家族的“后厝房”林世堂、林世芳俩兄弟就有一千担以上的大船十六艘,其祖屋就在现天后祖祠前侧,俩兄弟远涉重洋,赚了很多钱,他们把事业成就归功于祖姑妈祖的庇佑。为叩谢天后神恩,俩兄弟捐了三斤黄金,于乾隆五十二年打造了一通乾隆御赐给天后祖祠的“翊灵绥佑”的金匾额悬挂在天后神殿内。据说此匾额于1958年大炼铁运动归公,悬挂在港里戏台的村部楼上,文革中遗失。(现天后祖祠悬卦的“翊灵绥佑”匾额系其后裔于1984年重建天后祖祠时重新雕作的)。据传当时林世堂、林世芳俩兄弟还为女儿嫁妆和儿媳妇打造了十六个“金马桶”,名噪一时。“港尾房”林建统之子林光泽,清乾隆间被应召为旗牌官。随又被调到福州总督府当差。后弃官经商,购买八艘大航船,专运木材,现港里村的“杉行”地名由此而来。在港里剑塘山的古墓中,林光泽墓铭上还特别刻上“皇清旗牌官”字样以示威雄。“港尾房”航海家林英,因病英年早逝,其妻陈梅哥代夫总管船务,成为名扬全贤良铺的“女出海”。“地鼎房”的林阿步漕运发家,欲盖房缺地皮,用“银元”铺地求得地基在港尾地界盖房,世代传为佳话。乾隆五十三年,地鼎房林义也因航运发财,除了在浙江开了一条街商行外,还在老家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双座厝”,占地约1000平方米,双座厝落成时,浙江知府为其送来亲笔题额,书写“积善堂”,悬卦在林家厅堂之上。顶宫兜的“财主房”和前头村的“钱楼”财主都是源于航海生意而著名于世。……清初截界,伴随贤良港天后祖祠的宋雕妈祖软身宝像和林氏家族的列代神主牌位暂寄存于涵江天后宫的镇祠宝物——一幅港里人远涉重洋用的“航海星图”和一个可盛三担水的“大海螺壳”(相传海螺壳系是林族开发聚居黄螺港的象征)。“航海星图”现收藏于市博物馆。康熙二十年复界后,林、黄、徐等姓氏族人陆续返回贤良港住居,贤良港码头及港坛里避风港澳又热闹起来了……
林自东说,纵观这些不同历史时期保留下来的口传文化,像一面面历史镜子观照出当时的社会风物人情,对海内外专家学者进一步搜集挖掘、研究妈祖口传文化传承有很大帮助。 王雪玉
声明: 本文由(莆田文化网)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港里村口传文化传承不息
本站内容仅供观摩学习交流之用,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处理。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QQ:935877638 Copyright © 莆田文化网. Powered by . Theme by www.ptwhw.com